欢迎光临中国内蒙古网!

当前位置: 首页 > 文化

衡水市饶阳县打造优美人居环境实现乡村美丽“蝶变”

国家森林乡村、全国“一村一品”示范村、中国休闲美丽乡村、全国乡村特色产业十亿元镇、全国农业强镇......诸多荣誉,彰显了饶阳县王同岳镇的美丽“蝶变”。近年来,该镇深入践行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的理念,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性工程和长期性任务,坚持目标导向、效果导向,持续补短板、促提升、强质效,全镇乡村实现华丽转身。

抓责任落实,破解“靠谁来干”难题。该镇坚持干部带头,党员示范,群众跟进,坚决打好人居环境整治全民攻坚战。主动压实干部责任,认真落实党政“一把手”负总责,分管领导牵头、包村干部具体负责制,实行村干部包片、网格员包组、党员包巷道的工作模式,划定责任区域,责任具体到人,推动人居环境整治向纵深发展。积极发动党员示范带头,充分发挥“1+10”党员联系户制度优势,大力开展“党员志愿者、党旗竖起来、模范先锋岗”三大活动,以党员带头破题农村垃圾治理和人居环境整治。广泛引导群众参与,多次组织群众代表赴先进地区学习,并通过悬挂横幅、微信群推送、喇叭广播等多形式,调动群众参与环境整治的积极性、主动性,实现从“坐享”到“共治”的转变。

  抓要素保障,破解“钱从哪来”难题。该镇围绕改善人居环境,采取多项措施,着力解决资金难题。不断盘活闲置“资源”,探索推行承包地收发、“四旁”植树、坑塘整治后出租绿化,盘活闲散宅基地、利用扶贫资金入股村集体等多种增收模式,有效拓宽村集体经济收入。三年来,共整治坑塘近100个,盘活闲散宅基地300处,其中三分之二能够持续产生经济效益。该镇被评为全市“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先进乡镇”。主动“谋跑争促”,去年以来,先后争取各类上级资金2000余万元,用于镇村基础设施提升、环境整治等民生工程。同时,依托财政“一事一议”奖补项目,发动群众筹资投劳,先后完成葛同岳村、段口、寨子、刘苑村、张苑村、引各庄等村街道硬化、亮化,群众出行条件得到极大改善。

抓深入拓展,破解“标准不高”难题。该镇坚持由点到面、由表及里、拓展深入,一年接着一年干,推进环境整治持续向好向美。在面上保整洁,重点做好主次干道、大街小巷、房前屋后及村庄周边的垃圾清理、杂草清除、小广告整治等环境综合整治,达到村村干净整洁、户户舒适卫生。在点上做精品,结合美丽乡村打造,有效治理闲散宅基,全面整治闲散坑塘,深入实施综合绿化,建起杨口村福禄公园、张口国家森林公园等一批乡愁憩园,创建王同岳村桃李小院、刘苑村荷花小院等一批特色庭院,打造崔口、杨口等10个花园村庄,形成“一庭一景、一村一韵”。在线上出风景,建设了“一致合红色文化一条街”“万亩油菜(油葵)花海”“乡愁农业公园”等一批特色景点,打造了由留楚排干渠休闲景观带、京津冀蔬菜测评中心、美丽乡村片区等构成的特色闭合旅游环线,既优化了人居环境,又带动了产业发展。

抓制度建设,破解“一阵风式”难题。该镇探索实施四项管理机制,实现人居环境整治的常态化、长效化。构建“村收集、镇转运、县集中处理”的城乡环卫一体化体系,全镇25个行政村全部实现环卫外包,农村保洁员达到120余人,做到日产日清。构建问题应急处理机制,成立镇综合指挥中心,将辖区25个村视频监控一体并入,实行“一网统管”,全镇域24小时实时监控,同时健全镇综合执法队伍,进村入户实地督查,发现问题现场指出、现场督办。实行定期调度机制,制定推行《环境卫生管理考核办法》等多项制度,以制度落实倒逼工作纵深开展,同时坚持每月开展观摩评比活动,现场找短板、补漏洞、促提升。落实“门前三包”机制,25个村全部制定村规民约,着力推进移风易俗,彻底改变农村陋习,形成爱护环境、注重卫生、文明向上的农村新风貌。(崔树业、李彦芬)

本文来源于网络,不代表中国内蒙古网立场,转载请注明出处
我要收藏
0个赞
转发到:
阿里云服务器
Copyright 2003-2025 by 中国内蒙古网 nmg.gzxinw.cn All Right Reserved.   版权所有
关注我们: